1026月號 道 法 法 訊 (254)

DEEP & FAR

 

 

診斷臺灣社會()  
 

蔡清福 律師

· 交大航技系輪機組畢業

· 輪機高考及格

· 輪機甲種特考及格

· 台大法律系畢業

· 律師高考及格

· 東吳法碩甲組碩士

· 創立道法法律事務所

 
蘇州工業園區外之標語「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人間、人生或事件之真理或奧妙常
存在於細微末節之處,自美好面觀之,明察秋毫;自醜陋面觀之,魔鬼藏在細節裡。嚮
往道佛之修真者一生無悔之追求,無非在於磨練光明本性,期藉撕去層層心智之迷障,
而於觀照世間現象時,陡現直指核心本諦之能耐或出神入化境界。其具體外在表現之實
例則為孫子兵法、漢唐之曾有短暫治世或諸葛亮之用兵,此等實例皆在揭櫫預慮或臨事
之際,吾人如為應有思索、必要探詢及正確抉擇,其情境與結果將可垂範永久。器量狹
小者視此為癡人說夢或勵志之老生常談,器識宏偉者時時刻刻戰戰兢兢之如此自我挑戰
與追求中,終能或多或少體會並取利其間。實則此等現象或機會恆存於吾人日常生活之
舉手投足間,但視吾人如何取捨或因應。
舉例以言,當前述標語遇目之際,吾人或得為如次思索:
一、該工業區出現此一標語之背景為何?曾經因為自滿而吃虧,故為此標語以為後知後
覺之自醒乎?抑追求卓越之氣魄中,一種先知先覺之努力不懈自我要求歟?
二、真善美乃吾人天性所能感知與欣喜嚮往,既係如此,為何該工業區以好為敵人?好
事物既令人陶醉,苦海人生中,有幾人不為醉倒?如紙醉金迷其間,龜兎賽跑之故
事豈非將上演於不久未來?
三、遇見該標語而心生警覺或惕勵之比例若干?在一正值發展中社會裡,人民樂觀或憧
憬未來,似乎較易觸景生情於正面、積極或挑戰困難之氛圍;在一發展遲滯、瀕臨
瓶頸或遭遇困難之社會裡,人民悲觀未來或徬徨前途,似乎較易回想或擁抱過去榮
景,而追求眼前或一時之利益。易言之,前者勵志眼前,準備迎向光明未來,故擬
或見該標語而精神獲得濟助,以此而社會向上成長之比例較高;後者計較當下,迴
避或排斥應付代價與犧牲,視該標語為八股或若無物,社會以此而見窒息或悶弱景
象。前者有如大陸,後者有如今日臺灣?
四、「好,是我們最大的敵人。」社會或科技之進步既永無止境,依經濟學邊際效益之
理論,進步程度愈高,往上空間日漸減縮,此其一;進步程度愈高,往上邁進之步
幅愈小,此其二;進步程度愈高,往上差異日見細微與精密,此其三;進步程度愈
高,如無追求卓越或如履薄冰之戰戰兢兢,必將讓出寶座而擁抱失敗,此其四。
吾人茲以前述四項簡單分析對比、追尋或印證臺灣社會之發展軌跡:
一、不論後知後覺之自醒,或先知先覺努力追求卓越之氣魄,莫皆不屬激勵社會進步之
精神因素。如吾人追憶昔日臺灣社會,豈非亦然四處常見類似標語?目今除公司門
口或尚鐫刻始創精神外,在自由空氣「心靈解放」下,馬路上、公司外牆或圍牆上
或辦公室內何處尚存此類破壞空間藝術、製造髒亂或教條八股之標語? 
二、0一大樓應否施放跨年煙火?反對論者以為幾千萬經費得濟助多少弱勢,然此說
在以下四點主要考量下,迅即淹沒於無形:a舉世皆瘋跨年,臺灣何可缺席?b
家須營造讓人們拋卸過去辛酸與迎接美好未來之平台;c經費決不應成為議題,否
則韓國三星為何爭取捐助不懈?d如留白或留不住此一國家地標,台灣豈非國不成
國?有關a點,只消想像「眾人皆醉我獨醒」,即可知為人之無奈;有關b點,有
什麼樣人民即有什麼樣官員或政黨,有什麼樣政黨或官員即可主宰一個社會之浮
沉;有關c點,韓流正殷,三星產品在臺灣熱銷,二千萬元不及其於此地獲利之萬
一,任何商人皆知此舉可行;有關d點,一言難盡了。真善美究竟係「只要曾經擁
有,不在乎天長地久」之一時感受,抑或老僧入定般之永恆法喜?其真實意義或實
踐方法又復為何?
三、國家須課稅,以謀社會福利諸端行政。目前所得稅收主要來自受薪階級,故有課證
所稅或富人稅之說。證所稅之烏煙瘴氣已無須在此再事細説,至於富人稅,雖有張
忠謨或郭台銘之勇者起而倡呼,然政府當局恐資金外逃而毋敢動作。豈只臺灣如
此,舉世除美國藉其國力強迫全球銀行配合追稅而能稍有奏功外,何一國度有魄力
依理想而行事?在一正值發展中社會裡,儘管資金不斷外逃或人民爭相移民美麗新
世界,有如昔日臺灣,然社會財富仍不斷累積;在一發展遲滯、瀕臨瓶頸或遭遇困
難之社會裡,縱使勉強留住資金,社會窒息或悶弱景象可逃?
四、社會或科技之進步程度愈高,如無追求卓越或如履薄冰之戰戰兢兢,必將讓出寶座
而擁抱失敗,既已成為定律,則吾人豈可擁抱西方一切法制而狠刨自我傳統?傳統
法制曾讓中國自居世界中心數千年,馬關條約後,日漸潰不成形;西方法制崛起近
三百年,使美國得領袖世界近百年。而今在中國崛起聲中、依稀覷知西方法制沒落
身影下,吾人當如何取捨未來法制?如何措手足而與陸美日互動?曾為傳統文化激
進叛徒之楊渡自承昔日對於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之鄙視與不屑至於無以復加地步,而
今於大陸接收臺灣近年亦曾唾棄之此套教材時,撰文懺悔昔日形骸,予人何種深
思?